一、财政部发文整顿“政府拖账”问题,清欠工作进入硬约束期
2025年4月,财政部、工信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:
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的通知》
核心内容包括:
-
各级政府单位不得再新增无预算来源的采购项目;
-
历史账款(截至2023年)原则上2025年底前清偿完毕;
-
将政府支付及时性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,拖欠责任人将被问责。
官方定调:清欠工作不是“承诺”,而是“制度硬约束”。
二、2025年账款迟迟未付的背后,是财政结构性的收缩调整
以下三类企业最易受影响:
企业类型 | 风险表现 |
---|---|
政府工程施工单位 | 尾款拖延、付款不分期 |
政采服务供应商 | 验收完毕仍未拨款,理由为“流程中” |
科技、教育类服务企业 | 承接专项扶持任务,未列入专项预算 |
财政部数据显示:
2024年全国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突破29万亿元,专项债审核节奏趋紧,导致项目资金使用必须“先批后用”,企业回款周期平均拉长2.7个月。
三、如何合法合规追回迟付账款?2025年国家提供了四个制度化路径
路径一:政采云系统登记逾期账款
-
针对政府采购类合同;
-
企业登录“政采云”或各地“政府采购云平台”填写账款未付登记;
-
数据将同步至财政系统并记录付款等级;
-
拖欠超90天项目将列入预警,地方财政局将书面回应。
路径二:信用中国平台标注付款失信信息
-
针对所有政府投资项目;
-
拖欠超180天,相关单位将被列入“失信提示”名录;
-
情节严重的,将影响项目立项与后续财政支持;
-
已有安徽、浙江等省试点该机制,2025年逐步全国推广。
路径三:人大监督机制提起专项询问
-
《预算法》第94条规定:地方人大有权对未按时支付账款的政府部门提出询问、审查整改;
-
企业可将情况通过工商联、商会、当地人大代表等渠道反馈;
-
2025年开始,多地已将“清欠表现”列入政府述职报告内容。
路径四:预算公开系统核对项目资金是否列支
-
各省市财政官网均设有“预算公开专栏”;
-
企业可查验自身承接项目是否列入正式预算安排;
-
未纳入预算或预算外项目,付款可能长期无保障;
-
若发现项目已列预算但未支付,可向财政督导部门申诉。
四、企业如何应对?建立“账款防风险制度”是当务之急
合规建议如下:
防范措施 | 操作建议 |
---|---|
合同签订前审预算 | 索取财政预算批复函或纳入项目清单截图 |
发票开具后留痕提醒 | 附带付款申请表,盖章寄送,保存回执影像 |
超90天未付款预警 | 内部将项目列入账龄高风险池,按月上报财务负责人并记录催收流程 |
合规催收文件存档 | 使用财政部标准《付款催告函》模板,形成闭环材料链,应对审计或维权需求 |
五、政策红利窗口已开,企业必须“会看、会用、会主张”
你不是要去“闹”,你是要“走流程、依政策、要合理”。
2025年清欠政策背后,国家希望的是:
合法履约、有预算的项目必须付款,不能因流程或人员变动无限延期。
你做的每一份提醒、每一次登记、每一次跟进,都不白费。
因为现在——财政系统、信用系统、人代系统都在帮你“做账监督”。
Visited 23 times, 1 visit(s) today